八一军旗红,赤诚照初心。在这个致敬英雄、礼赞奉献的特殊月份,我们推出军人典型人物专栏,走近那些身着戎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续写荣光的身边榜样。他们中,有将青春与忠诚熔铸进巍巍昆仑的戍边军人、有扎根基层一线的“领头雁”、有投身创业浪潮的“排头兵”、有坚守平凡岗位的“螺丝钉”。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融入血脉的军人本色,汲取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
昆仑砺剑铸忠诚
——记解放区走出的戍边卫士琚应豪
在解放区这片孕育荣光的热土上,无数儿女将赤诚之心播撒向更辽阔的天地。在雪域高原的巍巍昆仑,一位从解放区走出的军人——琚应豪,正以钢枪为笔、热血为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雪域淬火,战鼓催征显担当
2020年,边境态势骤然紧张,琚应豪所在部队闻令而动,从海拔不足2000米的营区星夜兼程直抵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强烈的高原反应瞬间击倒了许多战友,寒风如刀、氧气稀薄的环境中,琚应豪强忍剧烈头痛与窒息般的胸闷,在冰雪冻土上为战友搭建帐篷、喂食粥食,用行动诠释“不抛弃、不放弃”。
当执勤哨位人员告急,他哑着嗓子喊出“我上”,将本已濒临极限的身体压向最前沿。适应高原后,他带领全班争分夺秒展开临战训练,在斗争最严峻时,怀抱钢枪蜷睡在运输车箱板上,寒霜凝眉睫,热血化誓言:“阵地有我,请祖国放心!”这份滚烫的请战书,成为连队党支部收到的第一份生死承诺。
精武强能,沙场点兵砺锋刃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这是琚应豪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基层带兵人,他深知“四会”教学能力是教练班长的立身之本。在旅“四会”教练员集训的激烈角逐中,他对每一个战术动作的讲解拆解如庖丁解牛,每一次示范都精准利落如教科书,最终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斩获“优秀四会教练员”称号。
这份过硬本领源于日积月累的打磨,在原兰州军区“战法创新”论证中,琚应豪主动担当示范兵,提出贴近实战的改进建议,为轻武器射击科目突破贡献力量;在原六十一师教导队期间,他先后获评“优秀学员”“优秀教练班长”。这些荣誉,是汗水的结晶,更是通向战场胜利的通行证。
真情带兵,排忧解难暖人心
当部队再度开拔执行关键任务,琚应豪受命负责后方留守。他深知后方重要,全力担起职责,把因伤或因病留下的战士当作自己的亲兄弟。一名战士训练中腿部骨折后情绪低落,琚应豪每日背着他往返于宿舍与理疗室,宽慰的话语从未间断。夜深人静时,他常坐在战士床边掖好被角,用无声守护编织军营温情纽带。因留守工作完成出色,单位授予他“教育管理三等功”的荣誉。
营房新建,千头万绪。面对工期紧张、协调复杂等难题,琚应豪主动站出来,频繁往返于营区与地方施工队之间沟通需求、解决矛盾。针对水管铺设、建材运输等事项,他实地勘察,提出优化方案,多方协调车辆,保障进度,用坚实的肩膀为连队建设扛起一片天。
昆仑雪冷,赤心滚烫。从解放区到昆仑山,琚应豪以胸膛直面高原罡风,用双肩扛起战友安危,凭智慧磨砺胜战刀锋,靠真情凝聚连队力量。这位忠诚卫士在祖国边关以热血熔铸界碑,用生命践行誓言,于雪域之巅绽放出新时代军人最耀眼、最硬核的芳华!他怀抱钢枪守卫的是万家灯火的安宁;他屹立的地方,便是祖国不可撼动的钢铁长城!
三十载初心如磐 一肩担起致富路与红基因
——记解放区春林村退役军人国素中
在解放区春林村,退役军人国素中用三十年光阴,在田野间、政策里、红色讲堂上写下“退伍不褪色”的生动注脚。从带领乡邻闯富路,到舍小家顾大局,再到倾尽积蓄传红色基因,这位老兵以军人脊梁扛起责任,在平凡日子里闪耀初心。
弃“铁饭碗”踏创业路 带乡亲共赴致富途
1994年退伍后,国素中被分配到焦作万方铝厂,捧上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但看到乡亲们生活并不富裕,他决心寻找合适项目,带领乡亲共同致富。2002年,他与妻子陈海霞放弃安稳工作,动员村民一起搞养殖种植。
此后15年,国素中凭着军人“不气馁、不放弃”的韧劲,在创业起伏中坚守。他多次外出学艺,归来后义务传授经验、调整经营理念,为其他养殖场提供技术指导。在他带动下,春林村10户村民办起养殖种植场,解决80余人就业,辐射周边100余农户增收,村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
舍个人利益顾大局 守军人本色显担当
2017年底,国素中的养殖场正处巅峰时期,存栏量达2000多头,是全区在农业部备案的第一大养殖户。此时,国家政策调整要求关闭城郊农村养殖场,众多养殖户难以接受。作为革命烈士王忠殿的外甥女婿、退役军人和共产党员,他与妻子迅速达成一致,在村干部上门时,毫无条件地表示:“咱是烈士的后人,家里和亲属从没向国家伸手要过照顾;我是退伍军人,更是共产党员,听党组织的。”
随后,他果断低价卖掉所有存栏牲畜,主动关停经营多年的养殖场,个人损失达6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养殖户一个月内全部顺利关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国家”的担当。
倾积蓄建红色展馆 传英烈精神育后人
关停养殖场后,国素中想用积蓄回馈社会。他铭记姥爷——抗战地下交通员王凤天的革命家风,更念及大舅、革命烈士王忠殿的事迹,决心让红色精神流传。
2019年,恰逢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国庆70周年等重要节点,国素中爱国情怀愈发强烈,便萌生了改造旧厂房、筹建红色展馆的想法,挖掘整理王忠殿、秦梦虎等革命先烈事迹和红色解放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夫妇二人投入半生积蓄,在各方支持下建成焦作市王忠殿事迹陈列馆,2020年6月陈列馆开馆并免费开放。
如今,该馆已接待400余个研学团队、约5万人次参观,获评焦作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员现场教学点等多项称号,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三十载春秋,国素中以军人的刚毅、党员的赤诚,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担当。从致富带头人到政策践行者,再到红色传承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土地上深深扎根。
从橄榄绿到环卫橙,初心不改的坚守者
——记解放区环卫服务中心焦北清扫所所长李锡成
曾经,他身着橄榄绿,在军营挥洒青春热血,以忠诚担当镌刻军人荣光;如今,他换上环卫橙,扎根一线35载,始终坚守军人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铮铮誓言,在美化市容环境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他就是解放区环卫服务中心焦北清扫所所长李锡成。
转业不转志,无私奉献续初心
35年寒来暑往,从青涩新兵到老成持重的所长,李锡成的足迹遍布辖区每一条街巷。清晨,他伴着第一缕晨光出发;深夜,他踏着最后一盏路灯返程,风雨无阻从未懈怠。
他带领100余名工人深耕清扫保洁,对标一流、精益求精,每日徒步巡查路段卫生,小到一片落叶、一处污渍都不放过。在他的带动下,焦北清扫所所辖区域常年保持整洁,多次获评先进,成为市民眼中放心的洁净角落。这份坚守,是他从军营带向岗位的“不打折扣”的作风。
退伍不褪色,立足岗位精管理
军人的严谨与细致,在李锡成的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十分注重强化内部管理,为了充分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军人的严谨刻在李锡成的骨子里。为激活团队干劲,他在全所开展“三争”活动,并制定了科学完善的卫生检查标准和监督检查制度,以往各班组卫生质量检查每周抽查一次,现在改为专职人员日常检查与他本人每日巡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当场整改,奖惩分明绝不含糊。
“干就干到最好。”他常对职工说。在严格管理下,职工责任心显著增强,清扫保洁从“达标”向“精致”转变,路面洁净度、垃圾清运效率大幅提升,用实干擦亮了城市的“面子”与“里子”。
换装不换心,为民服务勇担当
“一声到,一生到!”这句简单而有力的话语,是李锡成对军人本色的最好诠释,也体现了他“换装不换心”的坚定信念。
城市创建期间,三十八九度的高温下,他带头在龙源路清理垃圾杂物,汗水浸透衣衫、模糊视线,他抹把脸继续干,和工人一起奋战2个多小时,让路段恢复清爽;2021年暴雨后,民主路淤泥堆积,他放弃休息,协调设备、组织人力,经过一上午的奋战,路面重现整洁,他疲惫的脸庞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橄榄绿到环卫橙,颜色变了,初心未改。李锡成用35年的坚守证明,军人的担当,不在战场也能闪光;奉献的价值,平凡岗位亦能彰显。他以行动为城市整洁着色,为初心使命增辉,在街头巷尾续写着一名退伍军人的本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