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街道动态
街道动态
焦北街道:军魂永驻映初心,银龄生辉谱新篇
2025-07-31 | 查看:

在解放区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78岁的“银龄尖兵”,他们曾历经解放战争的硝烟洗礼,穿越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驻守西南边陲的巍巍群山,脱下军装后,又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勇挑重担。当岁月染白双鬓,这群老战士以“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赤子情怀,在基层治理一线筑起坚强战斗堡垒,将“夕阳红”淬炼成“志愿红”。

 

解放区军转干部党支部书记刘西谦,正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扎根社区治理前沿,在抢险救灾、“五星支部”创建、“六帮六助”等工作中冲锋在前,用“党建红”引领“银龄辉”,以“小支点”撬动“大治理”,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的使命担当。该支部也先后荣获“省级示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成为解放区基层治理的一面鲜艳旗帜。

 

铸魂·重塑组织体系——让信仰之旗永远飘扬‌

 

破冰行动:破解“老兵何处归家”治理难题‌

 

2013年的焦北街道,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凸显:6家破产企业的40多名军转党员干部,组织关系如断线风筝散落各方。95岁抗美援朝老兵卢劳的困境极具代表性——每月需辗转多个社区才可以参加组织生活。“不能让保家卫国的功臣成为党建‘流浪者’!”在市委组织部、市军转办等部门支持下,解放区在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创新成立全市首个军转干部党支部,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行动,将散落的“红色火种”重新凝聚成熊熊火炬。

 

固本强基:打造退役军人“红色家园”

 

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打造的“老兵驿站”,设置有荣誉陈列馆、党员活动室、学习教育区等功能空间,建立“三会一课”制度,创新“送学上门”等模式,确保支部内行动不便党员“人散心不散”。刘西谦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卧床党员开展“床边党课”,让组织关怀温暖每位老兵心田。

 

亮剑・深耕基层治理——彰显使命担当

 

创新治理模式:构建“三组一队”服务矩阵

 微信图片_20250804164926.jpg

该支部整合老兵资源,组建革命历史宣讲组、居民纠纷调解组、书法文化传播组和志愿服务先锋队。宣讲组以卢劳、刘西谦等战斗英雄为核心,年均开展红色教育10余场,受众超2000人次;调解组运用“情理法”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居民满意度达98%以上;书法组春节期间义务书写春联500余幅;志愿服务队累计参与抗灾抢险、疫情防控等任务40余次,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

 

深化结对帮扶:搭建双向关爱平台

 

与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党委共建“老战士关爱团”,设立红色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参观学习团队10批次。建立“情暖老兵”工作机制,为4名困难老兵提供生活帮扶等服务。2024年,支部发起“银龄助困”行动,34名党员踊跃捐款5000元,助力社区“爱心港湾”党支部所使用的爱心工具升级,95岁的卢劳同志带头捐款600元,彰显了老党员的崇高境界。

 

淬火・传承红色基因——永葆组织活力

 

创新教育模式: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

 

依托“老兵驿站”建设红色教育基地,陈列支部战斗英雄事迹材料、党的精神谱系以及军功章和各项荣誉证书等珍贵文物20余件,开发“红色故事会”“老兵思政课”等特色课程。组织辖区学生开展“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完善关爱机制:构建双向赋能体系

 

建立“军转干+社区”双关爱机制,整合医疗、法律等10类便民服务资源,实施“青蓝工程”,组织年轻党员与老战士结对,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2024年,支部老党员积极参与修订《楼院自治公约》等重要事项,实现“银龄智慧”与“青春活力”深度融合。

 

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改革发展的前线,从国企改革的攻坚到社区治理的前沿,解放区军转干部党支部的老兵们始终秉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良作风,生动诠释了“退役不褪志、离岗不离党”的政治品格。这支“银龄劲旅”正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光辉篇章,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