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表彰大会在成都锦江大礼堂举行。400名抗疫先进个人、200个先进集体、80名优秀共产党员、5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50名防汛救灾优秀共产党员、3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了大会表彰。
在民政系统中,成都市精神病院医务科医师潘光君和成都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中级工张伟获得了抗疫先进个人表彰。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是他俩的真实写照,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默默付出,筑牢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潘光君:主动请缨 为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保驾护航
2013年7月毕业后,潘光君就来到了成都市精神病院工作。此次当被问到获奖感受时,潘光君说,“这份光荣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整个医院共同努力得来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针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病史不清、流行病学史不明、自我防护能力差、感染风险高、疫情防控难度大等特殊性,成都市精神病院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紧急成立精神七科,专门收治和隔离观察疫情防控期间新入院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面对未知的风险,潘光君主动请缨到精神七科,与其他几名医生、护士、护工一起,24小时值班,为医院疫情防控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才20岁。
2月12日上午,医院收入一名湖北籍患者,该患者有明显精神障碍,并伴随发热、咳嗽症状,检查显示其肺部有感染,不能排除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关键时刻,潘光君再次请战,主动承担起对该患者医学隔离观察的重任。在核酸检测期间,与同事轮流对患者实行24小时严密监测。2月14日,患者核酸检测报告出来了,结果是阴性,长达59个小时的医学隔离得以解除,潘光君才脱下了防护服。
潘光君的妻子也是医院职工,夫妻二人携手奋战在抗疫一线。疫情防控期间,三岁的女儿只能由父母暂为照顾,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夫妻二人长时间没有与女儿见面,只能在工作间隙与女儿视频通话,挂完电话后,偷偷擦干眼泪,再继续工作。潘光君对没有好好照顾女儿感到愧疚,但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当前,我必须站出来,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张伟:坚守岗位 于风险中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张伟是成都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名一线职工,是同事和站内受助人员的第一道安全闸。作为业务科接待大厅工作人员,张伟主要负责把好受助人员进站的第一关。
今年情况特殊,成都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流浪乞讨人员流动范围大、自身防护意识低、被感染几率高,为了确保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救助站坚持24小时提供救助接待。
疫情防控期间,救助站新设重点观察区和普通观察区,临时抽调其他科室的两组工作人员到重点隔离观察区对新入站救助对象进行隔离观察。14天观察期满后的受助对象再安排到普通救助区,进而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
在疫情防控期间,张伟严把受助人员的入站关,对来站的每位受助人员通过救助系统查看流动轨迹,仔细询问近期的途经地和停留地、是否接触过高中风险地区人员等情况;传达防控相关要求,近距离为受助人员入站进行随身物品清理和安全检查。张伟明白工作的危险性,但更清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疫情防控。
1月29日,救助站接收第一位来自湖北黄冈的求助人员时,正是张伟值班。当时还未建立专门的隔离观察区,张伟主动联系总值班和带班领导,将其暂时安置到了救助专用车辆上进行隔离观察,并联系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等后续工作。这一系列工作结束已是凌晨2点,张伟来不及休息,又转身投入到工作中。
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为把好求助人员的入站关和出口关,张伟和同事们依旧坚持在岗位上,一刻也没有放松。张伟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有10年,是一个有20多年工龄的老同志,在谈到此次获奖感受时,他说,“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出好这份力。”(罗翟)
转自:新华网